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①丨备忘1985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备忘1985

——刘思凡


   已有70多年历史的11号楼同哈尔滨工程大学一样蜚声全国。这座坐落于校园中南部的教学楼灰墙黛瓦红柱,屋顶正脊上的啸天虎见证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世今生。门前的杏花长廊,四月飞花,七月结果,夏有绿荫,冬有琼枝,装饰着学子一年四季的求学梦。就在这座竣工于1956年的11号楼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曾犹如土壤中的一粒种子,做好了休眠期的各种准备,终于在初春时节破土而出。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从1985年建社至之初的筹建团队只有几个人,到如今拥有近70名员工,历经风雨成就了今天的规模。我专程拜访当年的筹建组成员、后任出版社总编辑的朱春元老师,他为我讲述了那段历史。故事得从1983年说起……

   1983年的祖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人们摩拳擦掌干劲十足。此时我国的造船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关专业人才成了限制其发展的短板。可要想培养人才,就得有合适的教材,而当时与我国造船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却少之又少。主抓我国船舶建造工作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们十分焦急,将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适用的教材,以用于培养从生产一线到管理岗位以及科研岗位的人员,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去组织和协调这项工作。与此同时,在祖国的最北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的师生们对于专业教材的需求也空前高涨,他们热切期盼成立一家出版社,来出版适用于本校教学的特色化教材。就这样,二者一拍即合,决定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主抓,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牵头,筹建一家专门出版船海类教材的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建社初期出版社员工为参加书市绘制展板

   说干就干。1983年8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委派专人负责出版社的筹备工作。说到这里,朱老还给我讲述了当初他来到出版社时的一段心路历程:“1983年9月,我和李英、王渝生三人在羌健教务长的带领下,去四川参加八机局组织的《导弹科技词典》编写会议。途中,羌教务长谈到学院正在筹建出版社,已由他和郭镇明、唐后启、张保郁组成筹建领导小组。希望我们三人考虑,能否都调到出版社来。他说如果你们来了,就像一张桌子一样,有了面,有了三条腿,这张桌子也就成形了。晚上,我和羌教务长住在一个房间。他发现我仍留恋原来的专业,就和我谈起了他年轻时的经历。在羌教务长的耐心启发下,第二天一早,我就表示愿意调到出版社工作。不久,我了解到,李英、王渝生也都表示愿意到出版社工作。我想,羌教务长一定没少费心血吧!回到哈尔滨后,我们三人很快就到出版社报到了。”

   出版社筹建初期“房无一间,桌无一张,银无一文”,面临着人员、资金、设备、房屋和办社经验匮乏等重重困难。但这都没有难倒大家,没有办公室就和别的单位挤,没有经费就东借西凑,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尽快把出版社办起来。朱老回忆道:“最初我们连一间办公用房都没有,只能每周搞一次‘飞行集会’,地点临时决定。后来多数是合用教材编审室在11号楼的一间办公室,我们集会时,他们的人就不来。”面对缺少出版经验的短板,筹备组人员就向各兄弟出版社学习,采取边学习、边建设的办法。1983年12月,筹建领导小组为了使调到出版社的同志尽快熟悉出版业务,决定到国防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访问学习,历时一个月。其间,大家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掌握了从选题、组稿到编辑加工、校对、发行的整个出版流程,以及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为日后出版社工作顺利步入正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但大家并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尤其在业务方面,为了能更专业地做好科技图书的编辑工作,有的人自学相关专业知识,有的人学习外语,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书稿中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为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把好关。

   1984年,出版社还成散未卜,知情者都不愿意来。但是,一些热爱出版工作的同志还是甘愿冒这个“险”来到出版社。这些“开社元勋”的到来,基本上奠定了出版社的雏形。为了抓紧时间“战前练兵”,筹建领导小组要求每个编辑先加工一本书稿,积累工作经验。除编辑外,对一些年轻同志,就培养他们描图贴字,为日后出版工作做好准备。

   哈尔滨的初春,春风还未及光顾,白雪也没有消融,但好消息却冲破料峭的春寒传到了筹备小组。1985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下发文件,同意成立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3月4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发文件通知了学校。喜讯传来时的喜悦自不必提,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付出都没有白费,意味着出版社终于可以为国家建设出好书、做贡献了。


11号楼正脊上的“啸天虎”

   好消息接踵而至: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给出版社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学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出版社在11号楼调剂了120㎡的办公用房和60㎡的库房。出版社全体同志就在这个家底上开始了出版社的全面建设工作。大家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忘我工作,做到了当年建社、当年出书,很快为船舶工业总公司编辑出版了一套共十三种职工培训教材,为造船一线职工缺少培训资料解了燃眉之急。



我社编辑处理日常稿件编校工作(摄于2008年)

   回看来时路,尽管困难重重,但方向是坚定的,前辈们从未迷茫。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创业过程中的展现。

   随着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更名,出版社也由原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变更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主管单位变更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并响应国家号召,在2012年改制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为配合学校整体规划,更是几易其址。但这些变迁并没有改变创社之初的信念:始终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国防工业服务。

   2025年是出版社创建40周年。此时的出版社正如年富力最强的中年人——褪去了年轻人的锋芒,变得更沉稳,目标也更清晰。作为出版社的一员,我们在努力助力出版社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时时回顾来时路,用老一辈创始人的精神激励自己,越过困难,大踏步前进。

   此时,又是一年杏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