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②丨第一步也是第一部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第一步也是第一部

——宗盼盼


   1985年的春天,虽然没有明显的倒春寒,但北国冰城哈尔滨仍旧春寒料峭。风吹在身上,还是冷冷的;积雪缓慢地消融,黑灰色的枝条带着将要醒来前的悸动逐渐清晰起来;天空洁净,可爱得令人心生雀跃;万物像是积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都憋着一股劲儿准备往外冒。

   就在这蓄势待发的初春,一个令人激动的好消息从遥远的首都传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今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下发文件,同意成立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这个好消息打破了校园开学前的沉寂,犹如一道暖阳,融化了学校的漫漫长冬。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出版社,这将极大地助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时光如梭,从1985年到202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已走过整整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在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努力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从起初业务结构单一的高校出版社,发展成为集学术、教材、大众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机构,既是出版行业转型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弦歌四秩,灼灼其华。四十年,艰辛跋涉、风雨兼程,哈工程出版人不忘初心使命;四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哈工程出版社绘就恢宏画卷。

   出版社如何迈出的第一步?第一部图书又是怎样被打造出来的?那段记忆,随着时光的远去,依然清晰;那份情怀,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厚。现在,就让我们共同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高校是大学出版社的“根”。建社初期,出版社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发展”为办社宗旨,承担起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出版高质量的、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的大学教材和学术专著的任务。

   当时学校急需船舶专业方面的图书,老师将自己要出版的有关船舶方面的教材名称报到学校教务处,教务处根据“急需先出”的原则筛选出一批书稿报送到出版社,希望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出版,以解决学校教学用书的燃眉之急。

   许维德教授的《湍流边界层理论》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在当年而言内容十分新颖,作为船舶专业教材,使用了很多年,对船舶湍流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湍流边界层理论》样书

   《湍流边界层理论》是出版社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出版社的正式起航,也承载着出版社的初心和使命,代表着出版社的荣誉。

   出版第一本书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出版社的编辑们没有正式的出版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据出版社成立时的老同志回忆:“当时出版社的同志们齐心协力,无惧困难,个个冲在前面,从不考虑分内分外。有事,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抢干最累的活。那时出版社只有十几个人,编、印、发都要干,每个人身兼数职,大家从无怨言。”

   书稿的整理是很困难的,当年作者的来稿均是手写书稿,常有字迹不清晰、公式不规范、插图随意画等问题,必须要由编辑先进行加工。编辑要逐字逐句研读,书写不清晰的部分,就贴上小纸条重新规范手写;实在看不懂的,就一次次去作者的办公室、家里进行沟通完善,以确保书稿内容的准确性。

   有一次,编辑在整理书稿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为了保证书稿的整理进度,编辑选择马上解决。看看手表,哎呀,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抱着一丝希望,编辑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跑到作者的办公室。可是办公室的门紧锁着,作者已经下班了。编辑连气都没喘匀,就直奔作者家中而去。结果,又吃了“闭门羹”。在那个缺乏通信工具的年代,唯一能做的,就是等。2月的哈尔滨,夜里仍旧寒风刺骨,编辑顾不上吃晚饭,就这样坐在冰冷的楼道台阶上苦苦地等候……晚上九点多,作者从朋友家做客归来,看到倚在楼梯扶手睡着的编辑很是惊讶和心疼,连忙把编辑扶起,请进家中。就这样,编辑和作者为了书稿问题,研究到深夜。第二天,编辑发了高烧,重度感冒,社领导嘱咐他在家休息几天。没想到他去诊所打了一针,又支撑着回到出版社,继续投入工作。他说:“书稿进度不能等,这是咱出版社的头等大事,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我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拖了大家的后腿。”

   整理文字的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编辑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片刻,困了就起身用凉水洗把脸,保持清醒。就这样,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书稿的文字整理工作。

   文字部分解决了,插图又是一大难题。描图员要用硫酸纸一幅一幅画好插图、贴好图片标注文字,对于复杂插图,非相关专业的人员很难理解和绘制。描图员除了和作者不断沟通,还要查阅大量同类书籍做比对,以确保插图的准确性。那段时间,描图员的眼睛时常熬得通红,滴上眼药水,缓解几分钟,就立刻投入描图工作。插图画好了,还要经过终审才能交印刷厂进行铅字活字排版(冷排版)和拍片制图(锌版)。

   对于此类专业性很强的图书,排版工常常会遇到排版困难的地方,为了不耽误进度,就需要编辑及时去印刷厂排版车间现场解决问题。印刷厂建在市郊,路途很远,编辑骑着自行车,顶着早春的寒风,一次次往返,很是辛苦。在一次去印刷厂的途中,车胎被扎破了,四处空旷,没有修车的地方,编辑就推着自行车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赶到了印刷厂。脚上磨出了一个大水泡,编辑强忍着,一瘸一拐地跟着排版师傅穿梭在各台机器之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回到家时,脚上磨破的地方已经和袜子粘在了一起,脱袜子时连着一层皮,一起拽了下来,真是钻心地疼。编辑就这样一次次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印刷厂和出版社,没有一句怨言。看到日渐完善的书稿,他和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彼时,社里要求编辑必须熟悉活字排版的工序,不但是做文字编辑,还要成为懂排版、懂印刷的行家。校对员同样要了解活字排版的方法,准确地使用规范的校对符号,严格按要求标注。正因如此,当时全社的人员都成为出版方面的“多面手”。

   在出版该书的过程中,大家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忘我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不懂,虚心请教;不会,刻苦学习;不熟,反复练习。没有经验,就到兄弟社去学习求教,采用了边学习、边练兵、边出书的办法,实现了“当年建社、当年出书”的目标。

   该书从撰写完成到出版印刷,经历了不寻常的过程。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出版社的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专业、专注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接力赛。全社从上到下,从整理、排版、校对到印刷,克服了种种困难,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该书的出版上。终于,赢得了这场“和时间赛跑”的胜利,该书于1985年4月正式出版了。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出版社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实现了第一部图书的正式出版!当《湍流边界层理论》一书印制完毕,拿到出版社时,很多为此书付出辛苦劳动的工作人员,都手捧该书,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该书从编辑到付印,从审校到发行,承载着一大批人的无私奉献和辛苦劳动。正因为如此,该书的出版也提高了出版社同志编、校、印、发的专业水平,形成了出版社风清气正、团结务实、拼搏进取、共谋发展的团队文化,为出版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湍流边界层理论》的及时出版满足了当时学校乃至全国对船舶湍流教材的迫切需求,为造船行业的科研教学和学校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出版社也收获了各界赞誉。

   这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迈出的第一步,出版第一部图书的故事,它将永远刻印在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中,刻印在每一个哈工程出版人的心里。它是哈工程出版社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的起步,也是哈工程出版人团结拼搏、奋楫争先精神的领航。

   春秋四十载,弹指一瞬间。建社四十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始终以繁荣学术和弘扬优秀文化为己任,以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同时积极面向全国,服务师生、学者,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图书质量,品牌影响力深入人心,得到了大批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的高度信任与肯定。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将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书写下一个非凡十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