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足迹传承
——姜珊
一、应运而生 奠定出版格局(1985—2005)
早在1955年12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成立之初,便设立了院务委员会,其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审查翻译出版工作。因此,随着学校的发展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应运而生,以满足出版工作的需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其最初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内的11号楼里。那时,出版社只有几间狭小的办公室和几名出版工作人员,他们共同构成了出版社最初的雏形。尽管当时的条件相当简陋,设备匮乏,但正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宝贵的国防科技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在这里,诞生了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图书,这本书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第一本课程教材。这本教材名为《湍流边界层理论》,它的出版正是落实国家对哈军工“三海一核”人才培养支撑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标志着出版社正式步入学术出版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版社在这里度过了20个春秋,已由当初的十数人,壮大扩展到30余人,人员队伍的扩大为出版社的壮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随着人员的增加,出版社的业务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除了继续出版学术教材和专业书籍,出版社还开始扩充了对外发行工作。这不仅扩大了出版社的工作范围,还为出版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
在这里,出版社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多种图书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等。
二、扩大面向 立足社会行业(2005—2017)
2005年,为响应部委对高校出版社改革要求,出版社在服务学校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致力于服务更广泛的社会和行业领域。为了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不同群体,出版社决定迁出学校,教材中心仍旧留在校内,服务师生,其他办公科室搬至新的办公地点——东大直街124号,六层办公楼内分布着出版流程中的各个部门,此时出版人员规模近50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大直街124号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版社正步入一个关键的快速发展阶段。出版社不仅肩负着支持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职责,还承担着推动我国船海核领域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面对社会上数以十万计的职工群体,出版社要发挥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除了出版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社还致力于出版职工培训教材,旨在通过出版图书工作,推进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从2011年起,出版社成立数字出版部,全力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突出特色,抓牢优势,借助数字化实现精准化、差异化、高效化,为受众提供更为完善的出版服务。
在这里,出版社接续奋斗了12个春秋,获得了省级版权示范单位称号;多种项目获得了新闻出版产业示范项目、“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三、反哺学校 满足学校需求(2017—2024)
由于出版社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和频繁,为了更好地服务校内的师生和科研团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支持,2017年,出版社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回学校。这一举措不仅缩短了与母体学校之间的物理距离,还大大提升了沟通和合作的效率。
出版社通过与学校更紧密的合作,能够更快地了解师生和科研团队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校内的资源也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其在出版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2022—2024这一阶段,出版社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出版社确定了“五化”发展理念,即学术出版高端化、教材出版系统化、主题出版地域化、纸质出版融合化、出版服务多元化,使出版社的业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将数字出版部升级为融合出版中心,视频、动画等融媒体业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力,也为校内外的需求群体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出版服务。
第三,在迎接70周年校庆的前夕,出版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历史优势,精心策划了百余种文创产品,旨在推广校园文化并为其增添更多色彩,后期经上级部门批准,校园文创中心——杏花驿站交由出版社经营运行。此外,这一阶段出版社与学校烟台研究院共建文创商店,旨在更广泛地将校园文化辐射到学校各个单位的所在之处。
第四,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办学就是办环境”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探索图书工作和出版工作的融合,响应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倡导,出版社联合图书馆联合创建如许书屋。
……
在这一时期,出版社的办公主体在学校内经过了多次搬迁,从41号楼到72号楼,从72号楼到129号楼,七年时间三易社址,只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对培养学生的教育规划与对教学办公区域的建筑规划。

哈尔滨工程大学41号楼
在这一阶段,出版社成立融合出版中心、承接杏花驿站、建设如许书屋,通过多元化出版业务遍布学校11号楼、启航、图书馆等多座楼宇,以及烟台研究院,形成了“1+N ”的地理版图,即一个出版根据地,N个出版阵地。
自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社会效益。出版社为边远地区和贫困学校捐赠图书和教学设备,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
通过这些努力,出版社不仅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出版社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一时期的足迹,将作为出版社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永远铭记。

哈尔滨工程大学129号楼
四、围绕学校 坚定出版守候(2024至今)
在2024年,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出版社再次决定搬迁。社址选在了红旗大街735号,这里与学校仅有一街之隔,正对着学校的主楼。尽管这次搬迁意味着出版社将再次离开校园的怀抱,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种变化并不显著,依然保持着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随着出版社即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这次搬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新的地点,出版社将开启一段崭新的征程,继续为读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
新的环境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版社将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出版水平,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红旗大街735号
尽管历经多次搬迁,出版社始终坚持其核心理念:依托学校、服务学校、服务行业、服务国防。这一初衷始终未变。通过展示不同社址的照片,我们可以追溯出版社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发展轨迹,深刻感受到其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初心和使命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执行。无论出版社位于何处,它始终致力于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出版行业以及国防事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