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⑨丨以书为舟,载梦远航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以书为舟,载梦远航

  ——一个“老”编辑在哈工程出版社的成长之路


——秦悦

   一、我爱读书

   一本书,一支笔,一杯咖啡,一个晴天,孩子上课,家人不在,一个没有人打扰的下午,大概这便是人生最好时节!

   忽然,手机屏幕一闪,同事发来了一条消息,“社庆图书征文”,问我有时间的话可否写一篇。欣然同意,可接下来却犯了难。扳着指头数一数,人生的前三十几年,出版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机缘巧合,来到哈工程出版社,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使劲儿算,在这里也只能算是一个半新不旧的人,有多少可写?可再扳着指头数一数,今年是我社建社四十周年,如今的我,比出版社的年纪还要大,实实成成的一个“老”编辑。哈工程出版社是我这个“老”编辑职业生涯的摇篮,提起笔来,又好像有很多话要说,那就从“老”编辑爱读书开始写吧!

   小时候,我爱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追求量和速度,总觉得书里藏着一个比作业和考试更广阔的世界,要把它们全都装进眼睛里。长大后,我爱读书,总是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被醍醐灌顶,去感同身受,努力地去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以至还会想,是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工程,让这些文字跃然纸上,被人们所见。我想,大概那时,出版在我心里就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
以书为舟,载梦远航,梦想会照进现实。


   二、读书改变命运

   我是一个被读书改变命运的人。还记得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满心欢喜,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期盼着将来桃李天下。年轻人,总是精力充沛的,某一天,我考试拿了不错的分数,便又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深造了。这一再读书,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彻底地从讲台前走到了书本后。


   三、加入出版正规军

   之前喜欢读书,当了那么多年读者,而后也从事着和书相关的工作,但是无论做了多少,角色并没有转变过来,对出版的认知始终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到出版社工作。

   那是四年前的一天,我闲暇浏览网页,看到有条哈工程出版社招聘编辑的信息。仔细查看,发现已经快要过期,便打算放弃。可转念,我想,这是多好的一次接近书、了解书的机会啊!那些书背后的故事仿佛正在离我越来越近。

   再次查看招聘信息,我当即拿出纸和笔,对着招聘要求对比了下自己近年的工作经验,并列出了自己的优势。事实证明,机遇确实偏爱有准备的人——我被顺利录用了。


   四、编辑之我见

   开始工作了,事必有回应,回应必有据——靠谱,这是我对哈工程出版人的第一印象。我们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出版社,理工科的教材、专著较多,刚开始工作,手里就分到了一本。翻开一看,是一本电子实训类教材,天书一样的电路图、各种没见过的电器符号,脑袋里的储备顿时不够用了。硬着头皮啃了几页,终于捋顺了些,可是还有些不明朗的地方。工作总是要有个突破口的,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整理出部分问题,忐忑地来到办公室里真正的老编辑身边,准备请教一下。这一请教可好,人家只是瞟了一眼:“我手里有点急活,稍晚会儿给你看。”不冷不热的一句话,让我退了回来,心里有些五味杂陈。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老编辑还有另一面——几小时后,老编辑先是从电脑上发来了很多编校需要用的国家标准让我保存好,然后把自己常用的各种编校工具书也送了过来,不仅拿着我的问题对照着这些标准一一给我解惑,还给我科普了遇到各种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样的同事,在哈工程出版社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即使到现在,每当回忆起过去的点滴,依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此后没多久,我们居家办公了。意外的是口罩、药品……很多这个时期紧张的用品,都被社里想方设法地送到了家里来,出版社把每个人都放在了心上。领导说:“每个人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保护好大家是出版社的职责所在。”我想的却是: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每个人也都会让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好。

   于是,在这些靠谱的人的带领下,我的工作也越来越顺畅,越来越靠谱。出版社的书稿门类多样,每接到一本新稿,都可能是自己未知的领域,也正应了“编辑是杂家,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份工作”这句话。每每此时,我并不是着急要把这本书稿看完,而是先找几本同类的成书进行研读,大概就是这样的学习打磨过程,让我顺利通过了书稿的每一次质检。

   可能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个领域不了解,怎能凭着随手找的几本书,就敢把书稿放在手里编校?我是一名编辑,通俗讲,我手里有一把掌握标准的尺,字有字的用法,词有词的搭配,图表有图表的使用规则……办公桌上《出版物常用标准规范汇编》就是最好的使用证明。我的工作是在使自己成为杂家的同时,用这把尺去规范这本书稿,不仅让它能传递知识,还要让它在方方面面符合出版物的统一标准。在通过编辑中级考试,正式迈入责任编辑的大门之后,我对这份责任体会得越来越深。


编辑在进行编校工作

   出版社,是造书的工厂,是造梦者的天堂,也是编辑的修行场。时间像流水,如今,虽然“我的眼睛就是尺”,可每每却更不敢懈怠,也对编辑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编辑人常说:“手中的红笔是把利器,落下去时要有菩萨心肠。”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书稿就好比盆栽,我要做的不是去修剪它,而是要帮它找到最适合生存的土壤。一个选题的论证,一句话的推敲,甚至一个标点的争论……加班赶稿,挑灯夜战,深夜难眠,似乎成了常态。若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我想,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大概都始于某个出版社里永不熄灭的台灯。偶尔我也会怀念以前单纯的读书时光。但是,当收到作者的感谢消息时——如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收到了我帮他责编的样书,很开心,他说:“这本书是我的第二次生命。”——那些辛苦都已经微不足道了。每当看见自己策划、编校的图书被读者捧在手中,那份认真看书的模样就好像当年的自己,我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自豪感。

   读好书,做好书,对我而言,阅读已经不仅仅是爱好,而是我职业生涯的根基。


   五、不忘初心

   以书为舟,载梦远航。四十年来,哈工程出版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怠。从最初的几本小册子,到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从简单的黑白印刷,到精美的彩色装帧;从单一的出版业务,到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每一步,都凝聚着全体同仁的智慧与汗水。与此同时,立足船海,面向国防,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在世界通过我们听到了“学术中国”声音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们出版的很多优秀作品,在国家级、工信部、省级等各项评比中屡获佳绩。每一次的进步,都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今,哈工程出版社正在社领导的带领下,立足工程,阔步向前,以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助推出版强国建设。在此,也谨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献给哈工程出版社四十年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