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⑩丨我这十五年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我这十五年

——从几件小事谈起


——田婧



   从2010年6月入职出版社开始,我在出版社工作已经快满十五年了。我刚入职时的岗位是发行科的发行员,2020年开始转为策划编辑。作为一个有十年从业经历的发行员,我算是个老发行。但作为一名策划编辑,我只能算是新手策划。十五年的时间如弹指一挥,我在不同岗位上也接触了很多不同的人,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事,借社庆四十周年之际,我也来聊一聊在这些年的工作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事。


   一、最懵的回款

   对于发行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稳定的发行网络。而建立了发行网络后就需要固定的销售和回款工作,这是每个发行员都不陌生的,也是我们的固定工作之一,但有一次的回款工作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还是我刚入职的2010年,当时我负责湖南的发行工作。在进行片区的了解时,我发现一家民营书店有一张发票已经过了回款时间。于是,在例行的“跑片”工作时,我也到这家书店进行了走访,与当时书店的对接业务员关于这张问题发票进行了沟通。对方的业务员表示,这张发票的账目和金额都没有问题,下个月就可以付款。

   沟通得很顺畅,也敲定了付款时间,我便放心地返回了社里。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到了商定的付款日期时,我并没有收到回款。当我打电话到这家书店时,被告知这个业务员已经离职了,再与对方询问这张发票时,被告知对方财务根本没收到过这张发票。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当时就懵了,这可怎么办啊!

   我连忙去找社里的财务人员,询问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见我是个新手,财务同事连忙告诉我,开具的发票社里是有底联存根的,把这个给对方寄过去也可以作为发票凭证。这给当时一片迷茫的我指出了一条明路。再与对方书店经过重新对账并多次沟通后,又经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把这笔钱要了回来。在看到这笔发票的款到时,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也是我十年发行工作中最“懵”的一次回款。


   二、难得的图书贴标工作

   在我刚入社的那几年,社里的农家书屋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这种农家书屋的经销一般都由当地的新华书店来承接。

   农家书屋的图书都需要贴有专门的图书标签后才能发往各地市,那几年的农家书屋要求的图书种类多、数量大,且时间紧。新华书店接到农家书屋的工作后也需要全员上阵,加班加点的贴标发货,工作量确实很大。其实对于出版社来说,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这种贴标的工作,不过我倒有幸体验过一次。

   我那次是去武汉市的某书店沟通一张逾期发票的问题。书店对于这种逾期的发票有时候也需要重新对账,且回款日期相对固定,一旦错过了回款日期,有可能需要等待3~6个月才能回款。我当时去沟通的时候距离回款日期已经很近了,在与对方的财务约定好时间后,我就出发前往书店。当时的交通不太发达,我到书店需要将近2个小时。在我特意起个大早,到达书店时,被告知整个财务部门临时被抽调去库房给农家书屋贴标了,整个上午所有人都不在办公室。我顿时感到很沮丧,在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回款日期后,发现距离回款时间已经很紧了,我决定还是要争取一下与财务对账的时间。于是在问清楚库房地址后,我便出发前往库房去找对方的财务。财务看到我时,对我表达了歉意,但由于这是临时抽调的任务,对账也只能等下次再约时间。我跟对方财务解释说,反正我也来了,正好也体验一下农家书屋的贴标工作,说着我就让她给我腾出一个位置,也帮忙贴起标来。在忙碌了一个小时后,对方财务趁着休息的时间,带我到办公室跟我把账对完了,我顺利地赶上了那次的回款时间,这也成了我难得一次的“贴标”体验。


我社参加农家书屋相关活动


   三、最过瘾的馆配会

   做图书发行工作时,我们面对的最多的是图书订单,订单录入后由库房发货。即使去参加馆配会,老师的订单也全在扫描枪里,很少能体会到直接卖书的感觉。但在2013年,我负责江苏的发行工作后,终于体验到了直接卖书的感觉。

   江苏省新华书店每年都会举办“图书现采会”(现场采购会),所谓的“现采”,就是给参加的出版社划分好展位,出版社准备好图书,馆配的老师或经销商人手一个手推车,选好的书直接现场把书“采”走。在准备现采会的时候,我们会提前到现场把每个品种的书都搭成高高的一摞。碰到来采书的老师经过,简单几句了解好品类需求后便直接精准给老师推荐,老师如果觉得可以,直接就把书“采”走了,有的时候一个老师甚至会采购一个系列的几百本书。看着老师把我推荐的书放进他的手推车里,我的“书塔”便一下子矮了很多——这种现场卖书的感觉真的是太过瘾了。


   四、我的创作经历

   2020年后我转做了策划编辑,但刚刚转岗,就赶上了居家办公,也没办法到学校去拜访作者,当时的我,工作开展得很艰难,每天都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正好当时社里有一个科普图书创作的工作,由于我对科普图书还有点了解,便主动承接了这项工作。

   事实上,这项工作对我来说真的算是一种考验,因为需要做的每一件事都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在经历了艰难的脚本创作后,还需要与插画师沟通每一页图画的大概内容,让她创作出符合我们想法的插画。图书定稿后又要加入点读的内容,还需要整理出拓展的科普内容,在最后下厂印刷的时候还需要边印刷边测试点读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太多了,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很多。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套科普图书终于创作并印刷出来,虽然不完美的地方有很多,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在出版社工作了这么多年,接触了这么多作者,如今的我也是创作过一本科普作品的作者了。


我参与创作的科普作品


   五、我的招标工作

   在转做了策划编辑后,我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曾经也迷茫过一段时间,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当时在发行部门工作时负责的江苏地区教材较多,我经常整理教材流向。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镇江有一所院校一直使用我社的船舶教材,但我们从来没有去走访过,于是我决定去拜访一下这所学校。由于这所院校的特殊性,也是辗转多次,才与这所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在这次见面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目前这所学校的出版需求也很多,而且他们与地方出版社的联系并不畅通,且他们要求对接的出版社最好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这说的不就是我们社吗!这可把当时正在迷茫的我给激动坏了!

   在这次的学校走访之后,我就走上了开发特定选题的道路,这使我有了明确的选题方向,经过四年多的开发,我对选题策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合作过多位作者,目前建立合作的院校也达到了二十多所,也在这些之前并不了解我们的学校中为我社建立了一定的口碑。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目前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四十年,在我入社的十五年中,出版社教会了我很多,我也从一个二十多岁没什么经验的出版界新手,变成了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出版人。希望我还能陪伴出版社走过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也希望出版社能带领我成长,成长为资深的出版人。希望下一次社庆时,我仍然能够为大家讲述我与出版社的那些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