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⑬丨也谈AI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也谈AI

 


——张昕


   五年前,我刚到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报到那天,看到走廊的墙壁上从上到下通墙挂着一个出版流程图,直观醒目地展示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当时真把初来乍到的我吓到了——这么多环节,每个环节肯定还有很多细节—— 一时感到千头万绪,手足无措。后来实践下来,一本书从作者到稿,到编辑加工,再到最终成书,实实在在地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第一本书下厂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工作复杂谈不上,按部就班对照流程走就可以,只是细节很多,方方面面的都要操心。现在虽然业务比较熟练了,但是每本书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每当一本书下厂,我都会长出一口气,有种万里长征终于走完的感觉。

   巧的是,也是在五年前,朋友送了一个音箱,红色的圆柱形,很精致,叫它的名字,它就会与你进行简单的对话。我当时觉得很神奇——机器会说话!但也只是觉得有趣,从未探究过它的原理。后来,AI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应用,我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我那个会说话的音箱背后的技术就是AI。从此开始有了朦朦胧胧的想法:如果能把AI结合到工作中,应该能在某些环节上减轻负担吧。

   短短的五年里,AI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与我的工作逐渐相伴而行。AI在发展,我也在不断成长,对AI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尝试,到焦虑,再到回归理性,同时又充满期待。

   对AI的最初尝试是利用智能软件预处理加工稿。我从前不太重视加工稿的预处理,总是急着送排版,以为送排越早,书完成出版就会越早,不是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吗?但是等拿到排好的一校稿时,就常常会发现一些诸如错别字、标点符号误用之类的错误,再加上对其他问题的修改,通常一校稿会弄得满篇红。这会造成两方的问题:改版时漏改、错改;核红时眼花缭乱,甚至会增加校次,影响书稿整体进度。后来我发现,错字、标点、序号、词语不一致性这类问题完全可以在下排前利用智能软件处理,而且这个过程通常很快就能完成,只占整个出版周期的一小部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我不用再为一些小问题伤脑筋费时间,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打磨图书的品质上,提高它的知识性、艺术性等。

   工作久了,接触书稿的类型也逐渐增多,版权引进图书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俗称翻译类书稿。这类书稿因为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的不同,译后的文字有时是不符合中文习惯的,影响理解,这时就要对照英文原稿进行修改。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有时一句话反反复复琢磨,都觉得不恰当。偶然一次机会,我发现了AI的翻译功能,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工具,能在个别词句上提供参考,而且我对它的利用也仅限于此。具体应用时还会考虑上下文语境,词语的专业性、一致性等,涉及专业词汇时还要征求作者的意见,才最终决定是否采用。


在工作中尝试使用AI技术核对稿件

   但是,没有一项技术是完美的,AI再智能也只是工具,对AI的利用一定要合理,分清主次,否则就会成为“AI控”。合理利用AI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把控。出版工作其实是挺考验责任心和严谨性的。如果稿件中有的内容是利用AI技术产生的,可能就会涉及剽窃、伪造实验数据。如果不辨真伪、不加求证,直接出版,这对读者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万一涉及版权问题,就是法律层面的事了。我曾遇到过一个文字类稿件,内容本身浅显易懂,它的行文风格却很难准确描述,一个观点反复论述,前后照应得又很严密,但就是看不出实际的东西,阐述得不透彻,好像始终浮在一个表层上。我猜测这里有AI的身影。这样的书在知识性方面就很欠缺,可想而知它的市场生命力不会长久。

   其实,我在对AI有上述客观认识之前,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虑。当时AI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日渐增长,我感觉机器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它完全应用于出版工作,那么对于同样的工作,它的效率可是人工的数倍!但成本却较人工低得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成绩都在一个阶段内停滞不前,找不到提升的空间,这种局面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我和一位资深老编辑谈到了我的担忧,半开玩笑地说,没等到退休就下岗了,工作都由智能机器完成了。


利用编校软件进行智能编校工作

   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数字出版实务》。“以作者的观点,利用智能处理、智能编校、智能排版,一本300页的稿件可以做到一个月甚至即时出版,”她说,“但前提是得掌握这项技术。想不被淘汰,除了学习就是思考和创新,想这技术能帮我们做点啥,掌控它、利用它我们才不能落伍。传统的出版工作形式主要集中在对内容的甄别、文字的润饰提高和版面设计上。现在有了AI技术,编辑就得在原有的工作中寻求突破和创新,比方说,把AI用在市场调查、读者定位,等等方面。”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这样写道:“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掌握AI、利用AI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被淘汰。我很感激她,帮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对AI在未来出版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开始尝试探索AI在出版领域中扩大应用范围的可能性——提供个性化阅读体验应该是出版业中AI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作者的需求,利用这种技术,我们能够分析大量的读者数据,从而精准预测市场趋势和读者阅读偏好,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提供定制化的阅读推荐,提高出版物的市场适应性。

   时代在发展,技术不断更新,AI如何在出版领域发展和应用是我们每个出版人都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在下一个五年,无论是AI还是出版工作的发展都会有太多的可能,但可以预见,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到那时我们再谈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