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⑮丨报价是一种智慧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报价是一种智慧

 


——包国印


   2008年,我初次踏入出版社的大门,从对图书行业的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再到如今的熟稔,已过去了十七个春秋。对于工作而言,十七年或许意味着漫长的磨炼,但对于一个想要成为图书行业的资深发行人来说,这不过是初窥门径的必经之路。

   其实,出版业是一门深奥的科学,虽然表面上只有六个字——编辑、印刷、发行,但其内容却包罗万象,包括美学、经济、历史、地理、人文、新闻,以及电子出版、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等诸多领域。而作为出版业三大要素之一,发行部门除了进行图书的推广及销售外,还需要兼顾市场与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了把握这个行业的一项重要源头——通过竞标与作者达成协议,实现出版合同的签订。

   图书出版的竞标报价,其本质无非就是一种商业活动,听起来乏善可陈。但对我而言,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场沉默的博弈。因为在你确定要报出的那个数字之前,需要考虑的内容不胜枚举——出版社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项目的需求,在计算自身成本的同时,预测潜在的竞争者,然后通过与其过往数次交手的经验,分析对方的报价底线,再“绞尽脑汁”地布置好自身的报价策略。最后,制定几套应急预案,准备临场的冒险一击或紧急回避。

   比如一场三轮报价的竞标,简单而言,起手的第一轮通常是各方“踩线式”的互相试探——即通过这一轮的最低价,去评估和预测同场竞标对手在第二轮的降价幅度,进而计算出他最终底价的限度——正如要把一条线段分成三截,我们往往会使用“平均分配”或“梭形结构”的方式进行,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或思维上的定式。也正因如此,第二轮报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即通过本轮最低价,来验证前一轮次的判断,并尽可能地以逆向思维去“迷惑”别人——直到最后一轮,再采取尾数定价的策略赢得竞标。


制作电子标书

   听上去可能有些复杂,但其实说穿了,无非是99小于100的不等式竞争而已。

   事实上,一场竞标的初期工作往往是基础且枯燥的,但谁又能轻视“炮二平五”“马八进七”的重要性呢?所以每次我们拿到一份磋商文件,首先要做的往往就是纯粹把招标要求研究透——包括图书的类型、数量、质量、交货期,是使用最低评分法还是综合评分法,招标方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因为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才能知道“棋盘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又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使用游戏规则。

   此外,在对弈时想要形成“死将”,通常需要多个棋子互相配合。报价也是一样,比如在成本核算方面,往往需要一个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印制、排版、设计等部门通力合作。有时甚至连对手的“闲子”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能够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而这种“长”与“短”,也会对最终的价格起到一定影响——如果出版社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业务领域,或是当下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为受制于人,那么可能就需要降低报价以增加中标的概率。相反,如果出版社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影响力,也不必刻意自降身价—— 一分钱一分货,这并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购物心理。

   当然,报价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勾心斗角”,出版社在报价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所谓“真诚是最有力的武器”,在竞标的过程中,出版社向招标方提供的详细的报价清单和成本分析,比任何花言巧语都能打动人心——这也是我从业以来,一直坚守的原则和底线。

   其实这些年的竞标,有输有赢,那些未中的时刻虽然伴随着失落,但每次都让我更加坚强,更会反思。在我看来,每一次竞标都是学习的机会,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作出最好的决策。

   十七年过去了,随着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的里程碑,我们也即将踏上新一年的征程。我常常在想,在我们这个行业中,一些从业者通常被尊称为“老师”——因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所以对于我而言,尽管不同部门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有先后之分,技能领域也各有专攻,但我仍需向行业内的各位前辈老师学习——作为发行人员,保持诚信、专业的态度,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我们最应该一以贯之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