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连载⑯丨领号得排队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领号得排队

 


——苏莉


   书号作为出版物的重要身份标识,其改革与变迁无疑是出版社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调整与升级都深刻反映了出版行业的技术进步、管理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迁。

   1987 年 1 月 1 日,国家标准局颁布的中国标准书号在全国出版社得到全面执行,标志着我国出版行业向着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就此开启了我国出版行业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2007年1月1日,我国出版行业又一次迎来重大变革 —— 全面实施新版中国标准书号,书号和条码从原来的 10 位升级为 13 位。在此期间,我们的中国标准书号前缀也经历了数次更迭,从 81007、81073、81133 逐步过渡到 5661 号段,实现了从千位号段向万位号段的跨越升级。这一系列变化彰显了出版行业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2009 年,书号实名申领系统开始投入实施,借助先进的网上远程申报方式,书号实现了即时申领和分配,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出版工作的效率,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书号改革变迁的历程,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精彩篇章,它细致入微地记录着我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书号所具有的唯一性,不仅确保了每一部图书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还如同坚固的防线一般,有效防止了书号滥用和盗用现象的发生,有力地维护了出版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保障了出版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我们的编辑与作者沟通过程中,书号不仅仅是出版物合法身份的简单象征,更像是一座无比坚实的桥梁,稳稳地架设在我们与作者之间。这座“桥梁”承载着双方的期待与梦想。它是合作的基石,促使我们和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打造优质内容。

   然而,书号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中,总编室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书号管理的主体部门,承担着规范书号使用、保障合理分配书号等诸多重要职责。我们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书号申请流程进行优化和规范,以保证每一个书号都能得到合理运用。然而,随着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书号资源的管理与使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实现出版工作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的转移,国家实施了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对书号发放数量加以限制,旨在引导出版行业更加注重出版物的质量和效益。对此,我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积极面对,义无反顾地勇挑千钧重担,持续对出版结构进行优化,遵循奖励优秀、抑制平庸的方针,优先满足精品图书、重点项目等高质量图书的书号需求,就像在盛宴中先为贵宾奉上佳肴一样。这对于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具有重大意义,更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根基,让出版社在文化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但随着出版业务的持续增长,我们的书号资源愈发显得捉襟见肘。每年10 月左右,既定的书号额度基本消耗殆尽,致使整个出版流程被迫放缓,犹如被按下了暂停键。此时,总编室便会启动书号增补工作,以缓解这一困境,确保出版业务能够继续有序推进。为了争取更多的增补书号,总编室每年都要精心筹备大量翔实的材料,并在众多选题中大浪淘沙般地精选出优质选题。即便如此,由于书号资源有限,仍有部分图书在书号分配上遭遇困难,甚至出现“领号要排队”这种令人头疼的现象。对此情况,从出版社领导、总编室,到各个编辑,甚至编辑与作者之间,每次都需要展开全面深入的沟通与协调。经过多次反复的磨合与调整,努力使书号分配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千差万别的实际需求,尽量做到效益与进度的恰当均衡。


总编室编务处理书号申请

   在传统出版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兴技术汹涌而至的形势下,我们积极寻求创新之路,全力拓展多元化出版渠道,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出版生态体系,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2021 年,我们成功取得了电子、音像出版资质,这无疑是出版社在多元化出版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让出版社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了无限可能。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行动力,积极践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将参与数字教材建设列为核心工作之一,全力以赴探索数字化出版新模式。2024 年,随着数字出版业务的与日俱增,王春晖社长深谋远虑,率先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因纸质书号不足而曾面临的困境犹历历在目,绝不能让电子书号重蹈覆辙。电子书号数量不足的问题若再次出现,无疑会成为出版社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于是,在王社长的带领下,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与上级主管部门展开了多次深入细致的沟通与协调,精心筹备申请材料,全面规划发展策略。这一过程虽困难重重,但我们从未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成功将电子书号从百位号段升级至千位号段,这一消息宛如一道曙光,令人振奋不已。电子书号资源的丰富,为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有了充足的电子书号这一强大后盾,社领导身先士卒,带领全社上下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宣传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前景,共同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众多具有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数字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数字出版物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阅读需求,也为整个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推动着出版行业向着数字化的未来大步迈进。

   回首出版社这波澜壮阔的四十年,书号改革发展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始终照亮着出版社前行的道路,成为推动出版社不断奋进的强劲动力。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每一次书号改革,都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每一步发展都是一座通往更高目标的阶梯。身为出版社的一员,我们心怀赤诚,与出版社血脉相连,我们将为出版社的繁荣发展全力以赴,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推动出版社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