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核”你在一起
——彭敏俊
以前我一直对编辑这份工作没有什么概念,离我们的工作很远,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不多。巴金的小说《寒夜》里的男主人公后来从事校对这一职业,在阴冷的地下室里每天一动不动地写写写;王海鸰的小说《新结婚时代》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台湾艺人刘若英演的女主人公也是一名编辑,工作就是出版作家们的作品,我想大体编辑就是搞文字的人吧。直到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研究生教材,我才对编辑的工作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编辑的工作其实和我们老师差不多,也可以称得上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编辑的签名就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真的非常贴切。写书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工作,对自己的意志力要求非常高,我身边的很多年轻老师总是说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写书,写书这件事太难了,同理来讲,编辑工作的要求也一样,只是雕琢的是别人的作品。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件事。2012年我撰写的《核动力装置热力分析》作为校级研究生教材立项被安排到校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已经用自学的方正排版软件完成排版,也已经过了三轮的研究生教学,稿件已经很成熟,我认为走个流程直接印刷就行了。出版社的编辑逐字逐句地校对了我的稿件,说是编校,其实我理解的就是学了一遍我的课程,不光给我挑出来稿件中的错别字、不好理解的句子,而且将其中的公式也进行了前后推导以及结合文字的运算,甚至对公式中的脚标也进行了统一。编辑和我说,她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在没有老师授课的情况下能够基本读懂书的内容,是对图书的基本要求,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也对我触动极大。
时光荏苒,转眼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已迎来了它辉煌的四十周年庆典。在这四十载春秋里,无数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敬业编辑一样的灵魂工匠,以笔为舟、以墨为帆,默默航行在知识的海洋中,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心灵航向。他们不仅是在文字间穿梭的匠人,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守护者,用汗水与智慧铸就了一座座学术的灯塔。
值此哈工程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之际,我愿将最深的敬意与最诚挚的祝福献给这群贡献卓著的出版人。感谢他们为我们搭建了知识交流的平台,让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让学术的光芒照亮四方。四十年的风雨兼程,见证了无数著作的诞生与传承,也记录了编辑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付出。愿哈工程出版社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坚强后盾,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再次祝贺哈工程出版社四十周年华诞,愿书香永驻,智慧长流!
本篇作者简介
彭敏俊,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方针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科普咨询教育工作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